这几天的河南暴雨,让全国人民揪起了心。
7月17日20时至7月20日20时,河南郑州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相当于仅仅3天,郑州就下完了全年的雨,降雨量可灌满243万个标准游泳池。
地球这边,河南经历着特大暴雨;地球那边,极端热浪正席卷美国西海岸。
7月9日,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的气温达到54.4摄氏度(30华氏度),西部12个州有超过70场山火持续蔓延,数百人死于高温天气。
不只是这些地区,全球各地的天气好像都“失控”了。
根据紧急灾难数据库EM-DAT统计,洪水、风暴、干旱、极端温度、野火等极端天气灾难明显增多,几乎每天都有极端天气发生。
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究竟是为什么?
01 今年天气有多恶劣?
一般来说,极端天气是指某个时间地点出现的罕见气象现象,发生概率往往小于10%。而今年,极端天气比往年来得更猛些。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在6月30日发布的报告,今年6月份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异常高温天气。
北美洲、北非、阿拉伯半岛、欧洲东部、俄罗斯西部等地区均迎来了异常炎热的初夏。
图片来源:Twitter@Scott Stoddard
加拿大的利顿村监测到了46.6°C的高温,且这一记录还在不断被打破。6月29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甚至出现了49.5℃的超高温。
到了7月,德国地区也出现了极端反常的天气,先是高温干旱,接下来又是连日暴雨。7月14日,德国西部遭遇大面积的洪水灾害,迄今为止遇难人数已接近200人。
图片来源:路透社
02 为什么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
气候学家劳尔·科尔德罗认为,气候变化让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
但这不完全是老天爷的锅。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自1950年左右以来,已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变化。
其中一些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是相关的,包括低温极端事件减少、高温极端事件增多、极高海平面增多以及一些区域强降水事件数量增加。
自从工业化前时代起,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出现了上升,当前已达到至少是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
图片来源:温室气体浓度/维基百科
尤其是二氧化碳,在过去几十万年间处于180-280ppm区间,但截至2021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宣布,莫纳罗亚大气基线观测站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的峰值接近420ppm,为63年前开始精确测量以来的最高水平。
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层层累积,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得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被改变,最终导致全球温度不断增高,气候剧烈变化。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约高1.2摄氏度。
而空气温度每提升一摄氏度,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就会提高7%。同时地表和海洋水分的蒸发也会加快,从而引发强劲的降雨和风暴。
根据气象学专家的表述,如果气候变化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更频繁更剧烈的极端天气,将是未来的趋势。
在整个气候系统中,气象学家已经探测到了这类影响,以及其他人为驱动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极有可能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变暖的主要原因。
03 极端天气下,如何真正自救?
面对极端天气,人类,究竟该如何应对?
我国是如何预警的?
在暴雨、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中,暴雨预报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发达国家的暴雨预报准确率在20%-25%,而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预报难度更大。
想要成功提高气象监测预警时效,精密的观测设备是关键因素之一。
2016年12月11日发射的风云四号A星模型图/中国气象局
通过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智能网络等设备对温度、气压、风向进行监测, 国家气象局能推演出大气的运动规律、雨带位置的阶段性变化、降雨的落区及强度等等,由此制作出未来1-6小时和3-15天的天气动向,也就是天气预报。
汛期时,还有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和平台保驾护航。
比如综合气象观测产品系统“天衍”,通过大数据识别,实时监测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天气,冰雹产品命中率达95%、雷暴聚类产品成功率达90%。
2018年,通过“风云四号”卫星,我国成功预测到台风“山竹”的登入地点和时间,提醒人们提前做好准备,也为各地防汛救灾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9月15日,风云四号A星监测到的台风“山竹”/中国气象局
如今,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已缩小至70公里左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
但是,大气系统体系复杂,人们对天气的预测仍有许多难题要攻克,这就导致还存在12%的不准确。
预报存在误差,意味着未来会有不必要的损失。这次河南暴雨,气象局已经发出红色暴雨预警,但仍然有无数人被困水中,损失惨重。
说到底,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我们能躲,但不能一直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才能治本。
如何改变环境
根据IPCC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会导致全球气候恶劣,极端天气加剧。
可以说,温度再提高2℃,是人类适合生存的极限。
只不过,将气温控制在2℃没那么容易。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全球在2055-2070年间实现零碳排放。
从2008年以来,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排放体。2019年,中国排放了10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近28%。
图片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
想要实现零碳排放,中国有一场硬仗要打。
为此,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实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7月16日,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交易,自开放以来就超越欧盟,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除此之外,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光伏、潮汐等清洁能源,减少发电行业对煤炭的需求。
如今,极端天气已经不再是“百年一遇”。去年一年,全球共发生559起自然灾害,超过3亿人收到伤害。
图片来源:全球灾害数据平台
天灾面前,个体显得如此渺小;但众志成城的力量,也远比想象中要伟大。
人类想要自救,或许要先从拯救天气开始。
参考文献:
[1]EM-DAT紧急灾难数据库
[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
[3]秦大河,陈振林,罗勇,丁一汇,戴晓苏,任贾文,翟盘茂,张小曳,赵宗慈,张德二,高学杰,沈永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2):63-73.
[4]世界气象组织《2020 年全球气候状况》
[5]光明日报.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技术显身手 台风暴雨预警有望实现“早准快”
[6]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知冷知热的百姓星”
[7]中央纪委国家监网网站.深度关注丨极端天气凸显气候变化威胁
[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
[9]全球灾害数据平台
[10]Kevin E. Trenberth*.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看板”(ID:yinghekb),作者:蕉十五 泽宇,编辑:蕉十五野生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