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朋友前段时间看过这样一条视频:一位身着绿色丝绒西装、自称是“一个很善于让男人为我花钱的精通人性的女讲师”,在镜头前“优雅”地向大家传授“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的话术。
在这位“老师”的讲述中,一句“哇塞,我今天好漂亮,给你一个机会夸夸我”,展现出“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的style;而“你为我夹菜买单提包的时候最帅”和“你给我来一只龙虾奖励我这么有眼光,和天下第一帅的绅士男吃饭”,不仅让一同用餐的男士屁颠屁颠地为她服务,更是主动将16万的晚餐买单——还附送2万块的红包。
点开这位“老师”的简介,赫然看到“1999进儒商训练营”的字样,得,又是一个打着情感导师幌子卖课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该账号目前已被封禁)
这位“老师”大概也没想到,这条不过一分钟的视频,引爆了广大网友的二创热情,“三句话让男人听了我三句话”“三句话我赢了那个男人20万欢乐豆”等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播放量个个破百万,一时间“羊绒老师”直接晋升B站鬼畜区顶流。
图片来源:B站
所谓的情感导师借极具噱头的视频博流量,自然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但纵观我们的视频观看历史,从电视上的情感谈话、家庭调解、相亲节目到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恋爱、婚姻指导视频,无论真假优劣,情感类视频似乎总是能吸引关注,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从情感类视频的发展谈起,讨论为什么情感类视频总能夺走人们的眼球。
作为流量抽水机的情感类视频
电视节目是人们日常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之一, 学界对电视节目类型大概可划分为: 新闻时事、生活服务、财经、谈话、体育、少儿、电影、音乐、戏曲、综艺、外语、电视剧等电视节目类型。
如果依照传统的划分标准,情感类栏目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类。 其实,情感类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其表现内容、体裁、角度以及表现方式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 [1]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视界出现一大批形式和内容皆新的栏目,其中,情感类节目由于视角新颖、人文气息浓厚而受到欢迎,比如湖南卫视的谈话节目《真情》及婚恋交友类节目《玫瑰之约》等,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而按照内容,情感类节目也分好几种:单纯倾诉的谈话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讲述》、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嘉宾出谋划策的谈话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人间》、南京卫视的《有请当事人》等,以及2010年开始爆红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恋爱吧》等各种情感类节目轮番登场,抢占收视率。
时至今日,一些早期的电视节目类型已经退出前台,情感类节目却依然是一些频道的常青树,像《爱情保卫战》《金牌调解》等节目的播出时长都已超10年,这种周间播出的节目,55城收视当前都稳定在0.2%左右。据CSM数据显示,情感调解类节目整体收视率高于同频道同节目均值。[2]
在这些情感类节目里,你总能看到诸如夫妻反目、婆媳矛盾、兄弟阋墙或者霸道女总裁爱上年轻司机等戏码,小小的演播厅里发生的故事,在狗血和离奇程度上让影视剧都叹为观止,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的想象力甚至高于生活。
有观众时常批评情感类电视节目有狗血、煽情乃至表演的嫌疑,但人们依然难以把视线从电视上的家庭矛盾、朋友争执上转移开。
这种题材和短视频的调性是天然契合的。事实也证明,当快手、抖音、微视等平台出现后,情感类短视频立马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分类之一。其中有的是过去电视节目里精彩片段的剪辑搬运,有的是情感专家的耐心指导,也有的是自媒体团队的精心编排。
情感指导类短视频在平台上很受欢迎。图片来源:抖音
在短短几十秒到两分钟的视频中,情感博主们盘点着“对方爱你的5个表现”“怎么看一个男人能不能嫁”“如何杜绝第三者”等常见问题。虽然也有部分博主教男性如何追女生、谈恋爱,但短视频平台上的绝大部分情感类视频都是针对女性如何择偶、如何维持关系等内容,甚至衍生出“御夫之术”“情感挽回”等收割用户钱包的高价课程。
针对女性的情感视频也同样带火了一批男性情感博主,这些博主往往以“为了女生不被骗”的立场,从男性角度给予女性恋爱、婚姻中的建议,如抖音上的情感博主“灰尘男友”(粉丝500w+)、快手主播清河李哥(粉丝1900w+)等,《爱情保卫战》情感导师涂磊更是在抖音上有超过5000万粉丝。
同时网络综艺也发展出全新类型的情感类真人秀,如情感观察类真人秀《女儿们的恋爱》《心动的信号》等,围观别人谈恋爱的节目形式在近年来也成为了热门类型。
情感内容,正在成为各大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流量抽水机。 [3]不管有什么情感问题,人们似乎总能从这些视频中找到答案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为什么情感类视频可以长盛不衰?
情感类视频节目内容发展至今已至少有30多年,人们观看情感类视频的方式也从电视机扩展到视频APP。平台在变、形式在变,但情感内容的热度始终不减。为什么情感类视频能够长盛不衰呢?
低投入、高收益的节目形态
从产出角度来看,相比其他节目类型,情感类节目和视频都有着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
对电视节目而言,谈话类、调解类、相亲类节目都只需要在演播厅中进行录制,节目内容也以人物访谈和交谈为主,拍摄较为简单,外景素材使用少,录制时间也较短。同时对于传统的情感类电视节目来说,嘉宾多为普通人,通告成本也比明星低。节目更新快、成本低,同时满足了电视台和观众们的需求。
而进入短视频时代,拍摄只需一部设备,几乎没有拍摄上的门槛。同时情感类内容对专业知识和拍摄剪辑技巧要求都较低,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对于感情的感悟或是建议。情感类视频的创作低门槛也使得此类视频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通过广告获得收益,情感类短视频也可以通过情感咨询等方式变现,大V的收益十分可观。
图片来源:公众号提供
对受众窥私欲和猎奇心理的迎合
人们生来就有着窥私欲与对事物的猎奇心理,而情感类节目某种程度上则是对这种心理的迎合。
海德格尔曾指出,现代技术是一种“去蔽之术”,它提供一种公开的知识,作为一种公开,它也就是一种去蔽。因此,大众媒介虽然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但它同时也使得具有隐私性、暧昧性的传统情感成为一个“光明话题”。[4]
当当事人选择参与到节目中来,就意味他们需要让渡自身部分隐私,于是我们得以在节目中看到夫妻反目、父子大打出手等家庭隐私问题,激烈的言辞、戏剧性的叙事都使得情感类节目展现出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狗血戏码。而情感类短视频则往往会选取十分具有噱头的标题以吸引受众,如文首提到的视频《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18万》。
情感交换下的“使用与满足”
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是一面镜子,人们“通过这一面镜子,在解读周围普通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5]情感类节目和视频的内容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受众在观看这类内容时也很容易与当事人产生情感交换。
图片来源: 公众号提供
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 其媒介接触活动也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6]因此,对于受众而言,观看情感类视频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情感交换的过程,还是一个“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通过情感类节目或视频,那些原本属于个体默默承受或少数人了解的特殊遭遇和人生况味,瞬间扩大为人所共享共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7]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的当下,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情感类节目和视频恰恰为受众提供了情感上的抚慰,受众在观看这些内容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得到慰藉和补偿,也就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人们喜欢看情感类视频,还在于这种内容的接收门槛也是极低的,观众不需要拥有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就能全盘吸收。而不管是获得慰藉、寻找参照系、满足猎奇还是梦想成为情感大师,这类视频就像影视作品里的爽剧一样,能够在短时间内给观众输送刺激性元素。
只不过,情感类视频的争议一直存在,比如借售卖情感技巧的幌子骗人、相亲节目嘉宾单纯为了出名、恋爱真人秀表演痕迹太重等。这些都提示观众,对于此类情感类节目,看看热闹就好,千万别当真,我们当然可以因故事里的情节而欢笑或哭泣,但视频之外的人生,还是要靠自己来过好。
参考链接
1.涂妍,王璇.国内电视情感类节目的现状分析——以《非诚勿扰》为例[J].新闻世界,2011(01):28-29.
2.《调解节目,如今让我看电视的唯一理由》https://mp.weixin.qq.com/s/YfY9nrdOo54nx60lU8U-8A
3.《教当代女孩谈恋爱,男博主们疯抢这门生意》https://mp.weixin.qq.com/s/tK6ZlZpJdB8NMX0Auj5Y_w
4.蔡骐,盛兰.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3):71-74.
5.陆晔.论双向交流与电视传受双方的角色定位[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01):65-68.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0页。
7.蔡骐,盛兰.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3):71-7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马嫣然